9月18日,法学院在3226会议室召开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师生交流会议,会议邀请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宋伟教授、贵州民族大学潘善斌教授与学院首届知识产权专硕班同学,围绕研究方向选择、学业规划、能力提升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,为专硕人才培养筑牢基础。
法学院副院长李庆锋教授主持会议,学院党委书记丁作枚、副书记陈婷、硕士生导师曾丽、南豪峰、张雪等教师代表出席。

多元背景显特色,学生畅谈研究与规划
交流会上,同学们结合自己本科专业和兴趣,逐一汇报自己的研究方向意向与发展规划。研究方向呈现“多元聚焦、贴合需求”特点,既有聚焦传统知识产权领域的商标研究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,也有紧扣行业热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著作权、数据知识产权研究。部分学生结合实践经历,关注信息保护、地理标志保护,还有瑶族学生立足民族特色,聚焦非遗银饰在网络直播中的侵权与保护问题,更有学生将知识产权与旅游产业结合,探索村寨品牌建设相关课题。
同学们展现了自己清晰的发展目标,有同学考虑深造读博,有同学则将目标瞄准产业界、司法机关、政府机关等岗位,也有部分学生则倾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,从事知识产权管理、维权等实务工作,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。

精准指导明方向,教师支招成长与成才
针对学生汇报的学业规划,参会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与行业需求,给出针对性指导建议。
宋伟教授从“交叉学科特性”切入,强调知识产权学科需融合多领域知识,法学背景学生要强化专利法、商标法等专门法律学习,非法学背景学生需夯实法学基础,同时建议学生选修10门左右理工科课程,为考取专利代理师资格证做准备。提醒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,要能读懂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相关文本的英文原版解释。在研究与实践上,他鼓励学生立足贵州“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”优势,聚焦数据知识产权等产业急需问题,用“场景倒推法”开展研究。明确知识产权专硕以“产业实战”为导向,可通过案例分析、实务报告等展现学习成果,就业瞄准高科技企业、外向型企业等产业界,同时不排斥考公、进律所等方向。
结合贵州特色,宋伟教授还建议学生围绕茅台等商标与地理标志、非遗文化版权保护、“天眼”衍生知识产权、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方向选题,兼顾专利、商标、版权等门类,避免研究方向扎堆。
潘善斌教授则聚焦“学习态度与资源利用”提出要求,强调研究生阶段需投入充足时间精力,摒弃“躺平”心态,持续深耕文献、主动思考;推行“项目导向式”培养,鼓励师生整合全校资源开展研究,学生可通过“两两抱团”“分组协作”提升效率,初期可结合导师安排确定研究方向,后期逐步融入个人兴趣;提醒学生通过考取法考、专利代理师等证书增强竞争力,助力未来就业。

明确后续强保障,搭建交流与提升平台
为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,会议提出了多项后续计划,如开展全国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夏令营,组织师生交流、师资培训、重点问题研讨等。在举办专题论坛时,设置研究生分论坛,邀请校外专家参与,鼓励学生投稿分享研究成果,也可以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知识产权领域博士或毕业生,通过远程交流等形式分享学业与就业经验,拓宽学生视野。
通过师生的交流,让老师们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与规划,也为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与努力路径,为持续优化培养方案,整合优质资源,助力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方法。
一审(责任编辑):南豪峰
曾 丽
二审:李庆锋
三审:丁作枚